西天取经第一人之法显

从小看《西游记》,脑子里留下最深刻的西天取经的大和尚就是唐僧,即玄奘法师。玄奘法师不仅成功到达印度并取回了大量经卷,并翻译成中文。且在当时的皇帝支持下进行了卓越的弘法。西行求法的历史上,玄奘法师可谓是极为重要的一位。

直到我看了纪录片《佛国记–法显西行》之后才明白,原来,历史上第一位经陆路到达古印度并成功取回佛经的大法师,并非玄奘,而是晋代的法显大师。

法显大师的具体生平可参考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。大致记录如下:

大师生于公元337年,3岁出家,20岁受具足戒。公元399年,62岁的大师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一路西行,只为求取佛教律藏。翻越雪山后到达印度地区,游历各国遍访名刹,在摩揭陀国停留三年学习梵语,并抄写律藏经文。公元407年启程回国,时值70岁高龄。法显大师并没有选择原路返回,而是取到海路,坐船返回东土。途径斯里兰卡时,再次逗留两年,抄写了《长阿含经》等重要经文一并带回。

公元412年,75岁的大师终于乘船回到了山东青岛崂山,共带回经卷12部60多卷。归国后大师在建康(今南京)翻译佛经,重要著作有五大戒律之一的《摩诃僧祇律》。在公元423年,86岁的大师圆寂。

和后来的玄奘法师大致对比一下可以发现,法显大师的取经之路更加艰难。

1.此前也曾有僧人西行取经,有记录的是僧人朱士行,但他到达于阗(今新疆和田地区)时,被当地信奉小乘佛法的僧人强留于当地,最终未能到达印度,也未能返回东土。因此,法显大师的西行之路,可谓前无古人。相比玄奘大师,法显大师的西天取经之行,整整早了230年。

2.法显大师出发时已经62岁,在古代,这个年龄已经是高龄。玄奘法师出发时27岁,正值青壮年,因此法显大师从身体角度来说,难度更大,精神更加难能可贵。

法显大师名气似乎没有玄奘那么响亮,我猜测原因有三:

1.在佛学造诣上,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曾在那烂陀寺潜心学习多年,辩经无人可及,归国后创立唯识宗,可见玄奘大师造诣极高。

2.玄奘大师是佛教历史上著名的译经师,共取回佛经657部,翻译为中文74部1338卷。法显大师取回经卷12部60多卷,翻译为中文24卷,数量上显然玄奘大师更胜一筹。

3.皇室的支持。法显大师从出发到归国,均没有任何的皇室背景和支持,纯粹民间宗教行为。而玄奘大师归国后曾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见,并专门指定了译经的佛寺,与皇室关系密切。

但法显大师的西行意义同样重大。大师出发前,东土佛法并没有统一的戒律,僧团修行没有统一行为规范,甚至在公元390年后燕吴柱叛乱时,曾立僧侣法长为皇帝,以佛教为幌子,裹挟十万僧侣信徒祸乱河北。以慈悲为核心理念的佛教非但没有为百姓带去和平安康,反而参与了杀戮,这都和戒律缺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因此,法显大师为求得佛教真正的戒律,决意启程求取律藏。

佛教有经、律、论三藏的说法。经,即为佛经,是佛陀言语的记录,是佛教教义的记录。律,即为律藏,戒律。是佛教僧团修行的规范与要求。论藏,是对佛经解释阐述的著作。有了完备的三藏,佛教徒才能系统全面的学习教义,规范的修行自我。

法显大师的西行,带回了完备系统的律藏,为中国佛教的修行带来了详细的行为准则,从这个角度来说,大师对东土佛教的弘扬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。因此,鲁迅先生曾评价法显大师为“中国之脊梁”。

 

最后奉上纪录片的地址:《佛国记–法显西行》

南无阿弥陀佛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你的打赏,我的干粮